莲花生大士开示:皈依佛法的殊胜法门与脱离六道轮回的智慧
一上来就说佛心开启了大智慧且修持圆满不再乱心,这是很厉害的点。像我们凡人南宫pg娱乐电子游戏官网,心乱如麻的时候太多了。而小乘中对成就的看法挺独特,什么罗汉啊成佛之类的,还分了三种成就,最高才是成佛。这对于想了解修行差异的人就有价值。人道中对三宝恭敬心的产生跟苦相关,据说地狱苦多,人道不怎么苦时不易有恭敬心。这让人思考苦与信仰的联系。
小乘中的佛与成就
在小乘观念里,最大的罗汉是释迦牟尼佛。他的寡欲知足被视为有成就种子。这表明在小乘教义中对佛的定义是和特定品质挂钩的。在他们看来成就有三种,而最后的成佛是最高成就。这种观念在很多小乘寺院或者研究小乘佛教的地方是基本理念,这让人们能深入了解小乘佛教对修行成果的界定层次。而且这种理念也影响着小乘佛教信众对修行目标的设定与追求。
不同宗教体系对最高境界的定义往往不同,小乘佛教把成佛视为最高成就也是区别于其他宗教的一大特色。它局限在自己的教义和理念框架内。所以小乘佛教的信徒们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去修行,而且每一步不同成就的达成都是一种对自身佛性开发的见证。
人道苦与对三宝的恭敬
人道和地狱道相比痛苦少很多。在没有苦的时候很难对三宝产生恭敬心。这是一个很现实的考量。就像在现代社会,生活舒适富足的人往往不太会思考宗教信仰相关的事。而修持的人经常强调要看到六道众生的苦。这类似于在一些慈善公益事业中的感同身受理念。你只有看到别人的艰辛,才会下定决心去做善事。在宗教修行里就是只有看到众生苦才能坚定修持信仰。
在现实中很多人对宗教都是表面结缘,并没有深入骨髓的恭敬心。原因可能就包括身处人道,没有经历大苦大难。这样就难以从心底去相信和敬仰三宝。这也提醒我们如果想深入了解佛教部分内容,得去思考这种苦与信仰的关系机制。
学法修持的坚持
学法和修持需要有苦才能坚持。这跟我们日常做事类似,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要是看不到六道众生的苦,对修持就难以起到助力作用。比如在很多偏远穷苦的地方,人们对宗教会有一种天然的敬畏和坚持,这可能和他们物质生活的困苦有一定关系。苦难让人寻求精神层面的解脱或者依赖。然而在大城市中富裕的人,对这些仿佛不屑一顾。
这里还涉及到内心的信念问题,如果内心够坚定,即便没有外界的苦来警示。也会在心中种下对法的敬重和坚持。就像那些虽然身处优越环境,但是依然信道信佛且不断修行的人,他们是靠内心的强大动力源在维持修持状态。
不能放弃三宝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放弃三宝,哪怕牺牲生命。这是一种非常高的要求。在实际生活中突发事件太多了。比如说生病的时候就直接跑去医院而没想过上师三宝加持,这在佛教理念里是犯戒的。可是大部分人可能没有这个意识,只按照现代医学思维行事。遇到这种情况就应该祈祷传承上师和三宝并发慈悲心。
记得有一个故事,一个寺庙里的小和尚突然重病,他的师傅让他先祈祷再看是否就医。这就是强调一种对三宝的最初信任和依赖。而按照现代人的想法可能觉得先就医比较靠谱,这时就出现了宗教理念与现代观念的冲突。
皈依是修持的基础
皈依是整个修持的成就依靠,没有它就无法成就。在佛教里这至关重要。就像盖房子的地基四皈依,人一辈子都得依靠上师三宝。在密法里,上师犹如佛一样,是成就成佛的依赖对象。像西藏地区很多修行密法的僧人,他们从出家开始就对自己的上师敬重有加,认为上师就是通往成佛道路上的引路人。
从那些高僧大德的成长轨迹看,他们都是遵循皈依这一重要原则的。而且生生世世都坚持这种依靠关系。古今中外众多佛教修行者都是在这种皈依关系下成长为一代宗师或者得到极高成就。
人身难得与受戒
生而为人能接触佛法是很难得的,更别说守戒不犯的人了。《大藏经》也这么讲。能守戒的人稀少得像白天的星星。想受戒的人得先考虑能否守好,受了就不能犯。这就像做一个重要承诺一样严肃。
比如说有的人受戒之后又犯戒,这在宗教里是很严重的事。就像社会上违背契约精神一样。毕竟戒律是修持成就的田地四皈依,没有戒律就没办法播种出修持的成果。没有受戒的人杀生与受戒后杀生的因果也差异巨大。
那么你在日常有没有感受到身边有类似宗教信仰坚定或者动摇的事例?这可能会引发大家很多的思考,希望大家点赞和分享这篇文章。